公司新闻
人生就是博:印度撼动中国霸主地位失败莫迪让西方失望透顶
然而,到了2024年,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仅15%,远低于中国27%,而且还面临供应链不完善、外资撤离等问题。
印度试图在中美俄之间保持平衡,将鸡蛋放在不同的“篮子”里,但其发展远未达到西方国家的预期,让期待赚得盆满钵满的西方国家深感失望。
2014年9月25日,印度总理莫迪正式提出“印度制造”战略,旨在将印度打造为全球“制造业中心”。
之后,印度先后提出了“制造业1.0计划”和“制造业2.0计划”,这两个计划也鲜有成效,印度在全球营商环境排名中有所提升。
印度政府为招揽国内外制造企业,不惜拿出“线亿美元,精准灌溉航空、汽车、电子、制药和纺织等14个关键部门。
三星、富士康等行业巨头在此扎根,承诺如果达到一定生产规模,将为企业提供丰厚的补贴。
“数字印度”计划,政府重金投资创建人工智能中心,汇聚顶尖科研人才与海量数据资源,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算法、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支持。
现在印度已经成为全球纺织业的巨头之一,在世界排名仅次于中国,作为印度第一大工业部门,印度从棉花种植起步,无数家庭作坊式的小型纺织厂与现代化大型纺织企业共生,编织出繁杂细密的生产网络。
印度在仿制药领域更是独树一帜,是全球当之无愧的“大药房”,国内一万多家制药厂星罗棋布,凭借着其独特的专利强制许可制度,印度药企能在原研药专利保护期内合法生产仿制药,大幅降低药品价格。
尽管印度在不少领域大放光彩,但是印度制造业仅占全球制造业的3%,与中国相比,无论是产业集群规模,还是产品全球辐射广度,都存在不小的差距。
它们在资金、技术上并没有太多的优势,以汽车产业为例,印度本土可供选择的优质零部件厂商凤毛麟角,且产品质量参差不齐,时常导致整车装配时出现兼容性问题。
不少企业就是咬牙切齿,也难以达到目标,最后导致资金回笼遥遥无期,严重挫伤企业积极性。
印度还一直试图在中美俄这三个大国之间精巧地保持平衡,玩着将鸡蛋放在不同“篮子”里的策略。
美国经济衰退迹象越来越明显,于是,开始将自身债务和通胀风险转嫁给印度,开启对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新一轮收割,
“嘴脸”,自从2025年初,印度开始放宽对中国的投资限制,为中国投资打开了大门,并取消对进口货物的一些关税和非关税壁垒。
印度想要成为“制造业强国”,不是靠喊几句口号、制定几个计划就能实现的,需要印度脚踏实地,拓展多变合作,解决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重重难题,从根本上改善营商环境。
否则,印度的“制造业强国”美梦,终将只是黄粱一梦,在现实的冲击下,碎成一地残渣。